24小时服务热线 18027124727
18620026217

科沃园

科沃园  

e026665d8d6c415591e626dc79c163f7_4

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磅定调:“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10.13


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 (2023-2025年)》,明确了“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政策”。


此外,国常会还审议通过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明确要“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强化专利成果质量与政策激励


作为专利大国,提高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一直是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68.3万件,同比增长20.4%。其中,维持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5.9万件,占比15.2%,较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同时,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也呈稳步上升态势,2022年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充分挖掘专利价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早就将“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工作任务,预期到2025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3%。


目前,中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14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12.44%。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报告(2022)》显示,新装备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中的主要行业,规模占比分别为26.89%、21.43%、19.96%,而环保产业规模最小,所占比重仅为 2.26%。


值得注意的是,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初期投入大、风险高,科技创新补贴发挥了一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针对补贴资金的来源、补贴的对象及方式作出了规定。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从提升专利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更加注重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并进行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政策,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进一步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4.78万亿元,增长了170%。其中,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


然而,专利转化,特别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背后,有部分专利与市场脱节、产业化价值不高的原因,也有专利转化运用渠道不畅等机制体制障碍。


“目前,不少高校的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都是以论文发表为导向,而科技成果转化占比不高。这个根本性的‘指挥棒’不变,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得不到重视,就很难指望高校科研人员会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在马亮看来,校企合作毫无疑问可以更好解决企业研发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目前在高校科研人员管理方面还未形成与之配套衔接的制度,所以科研人员往往不敢也不愿进行校企合作。


对此,他建议,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通过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方式进行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聚焦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配套服务,方便他们申请和转让专利。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也指出,应当进一步改革高校院所研发评价机制,提高研发活动的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强化事前转化前景评估,确保科技成果供给从源头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寻找承担科研课题,鼓励科研人员下沉,密切对接企业和产业需求,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开展契合市场前景前沿性研究,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


在9月1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运营体系处处长陈明媛透露,未来政策将会更突出转化导向,即更加面向产业终端的转化,引导高校院所树立专利不转化就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倒逼整个专利管理的优化和提升。还要加强总体谋划,让知识产权工作融入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企业经营和高校院所管理的全过程。



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除了专利转化,本次国常会还重点讨论了社会保障相关内容,审议通过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


会议指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要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效。


会议强调,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要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受灾等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保障金,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安全温暖过冬。


“民政部目前已经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并与教育、医疗、住建、乡村振兴、工会、残联等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在9月份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表示,未来也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在服务类社会救助、居住地申办低保、统筹救助资源、提高经办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试点试验,及时总结推广地方典型经验做法,适时出台政策制度,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有不妥,请联系告知修改或删除,谢谢。


【相关推荐】

咨询热线

18027124727
1862002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