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服务| 案例| 我们
行业资讯
亮点纷呈!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部分)大揭秘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作为广东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已经成功举办了23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不仅是对获奖个人或单位在科技创新领域杰出贡献的认可,还能带来资金扶持、人才职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多重好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企业及创新团队的积极申报!

2023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再次汇聚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大传统奖种,分别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备受关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揭秘部分获奖项目的精彩亮点!

自然科学奖

高效高分子太阳电池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聚集态调控

所获奖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黄飞(华南理工大学)、应磊(华南理工大学)、张凯(华南理工大学)、叶轩立(华南理工大学)、王小慧(华南理工大学)、樊宝兵(华南理工大学)、钟文楷(华南理工大学)、贾涛(华南理工大学)、孙辰(华南理工大学)、李振业(华南理工大学)、张荻非(华南理工大学)、张佳滨(华南理工大学)、夏若曦(华南理工大学)

项目介绍

太阳能发电(光伏)技术是最有效的清洁能源之一。高分子太阳电池是一类以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型太阳电池,具有颜色可调、质轻、柔性、可印刷加工大面积电池组件等优势。通过调控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性质而制备的半透明薄膜光伏电池可以有效隔离红外热能,实现了高分子薄膜光伏电池的变革性创新应用。该成果通过对芳杂环构筑单元的创新分子设计发展了系列高效高分子太阳电池材料,建立了调控材料电子结构、能级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新策略,实现了集隔热、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半透明高分子太阳电池,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系列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跟进研究,5篇代表作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分别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细胞出版社2018年物质科学年度论文等。

------------------------------------------------------

生物有序性的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

所获奖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刘陈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为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白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傅雄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项目介绍

该项目针对合成生物学中“缺乏理性设计能力”这一核心瓶颈,为构建稳定合成多细胞系统、预测物种迁移定植的最优策略等问题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突破了领域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典理论框架,为理解细菌细胞生长、复制、分裂的协同机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推动了“定量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学科的提出,提升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能力。

------------------------------------------------------

不对称催化自由基化学:基础与应用示范研究

所获奖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郭传飞(南方科技大学)、陈仕国(深圳大学)、邓珏(南方科技大学)、王柳(南方科技大学)

项目介绍

柔性电子技术是科技前沿的新兴研究方向和重要创新力量,有望颠覆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柔性电子技术中,电子皮肤是关键器件,是触觉交互的基石,对机器人触觉、可穿戴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该项目面向电子皮肤研发中的数个关键挑战——包括软材料硬化引起的灵敏度和量程之间的矛盾、柔性电子器件和人体的稳定集成、电子皮肤的低成本制造等,这些挑战制约着这类新型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该项目揭示了离-电型柔性压力传感器中的材料-结构-界面-性能关系,提出了兼顾高灵敏度、大量程、高线性度的电子皮肤设计策略;通过材料创新,实现了电子器件与动态、湿润生物组织的快速稳定集成,并发现了人体皮肤的传感活性;开发了一系列低成本、高性能电子皮肤,推进电子皮肤的应用。

------------------------------------------------------

高危EB病毒亚型鉴定、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

所获奖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白凡(北京大学)、冯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向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天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项目介绍

EB病毒(EBV)感染每年引起约26.5万例新发肿瘤,包括华南高发的鼻咽癌。EBV疫苗研发有巨大社会健康意义与经济价值,但面临病毒亚型、免疫原以及优势抗原表位选择等诸多基础瓶颈,以致1964年EBV发现至今仍无疫苗上市。

本项目围绕什么是鼻咽癌高危EBV亚型?它进入鼻咽上皮细胞受体是什么?如何致癌?等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突破EBV疫苗研发基础科学瓶颈并成功研发候选疫苗:

(1)发现EBV高危亚型BALF2-CCT,回答了“什么亚型EBV致癌”和疫苗研发选择“什么亚型”的关键科学问题”;

(2)发现EBV感染新受体,阐明感染和致癌新机制,实现EBV感染和致癌基础理论重大突破;

(3)建立鼻咽癌筛查新方案,提高早筛效能9倍,创建新型疫苗技术并成功研制EBV候选疫苗,临床前研究可阻断EBV感染及相关疾病发生。

------------------------------------------------------

人体微生物组检验与分析方法

所获奖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周宏伟(南方医科大学)、马文军(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何彦(南方医科大学)、吴为(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陈慕璇(南方医科大学)、陈晓娇(南方医科大学)、盛华芳(南方医科大学)、尹恝(南方医科大学)、王珊(南方医科大学)、郑慧敏(南方医科大学)、李攀(南方医科大学)、陈鹏(南方医科大学)、吴珊(南方医科大学)、夏耿红(南方医科大学)、姜小涛(南方医科大学)

项目介绍

人体微生物组与多种重大疾病存在因果关系,从复杂菌群中识别并鉴定疾病关键菌,是实现其精准诊断与干预的核心基础。项目围绕“重大疾病关键肠道菌挖掘方法”这一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团队揭示地域差异是疾病关键菌谱矛盾的核心影响因素,提出疾病关键菌谱的地域性假说;开发稳定和准确的微生物组分析方法;基于上述新策略和新算法,绘制出清晰的代谢性综合征肠道菌群紊乱图谱,发表Nature Medicine封面等论文。

------------------------------------------------------

技术发明奖

多元复合协同增效制造高性能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所获奖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王清文(华南农业大学)、欧荣贤(华南农业大学)、谢延军(东北林业大学)、郝笑龙(华南农业大学)、宋永明(东北林业大学)、孙理超(华南农业大学)、易欣(华南农业大学)、唐伟(华南农业大学)、王海刚(东北林业大学)、周海洋(华南农业大学)、李俞谕(华南农业大学)、王伟宏(东北林业大学)、房轶群(东北林业大学)、刘涛(华南农业大学)、叶润露(安徽科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该项目从大规模高效利用木、竹、秸秆等农林生物质和废旧塑料资源出发,针对高质量发展对生态建材的巨大需求,研发了防腐耐候、绿色低碳、可循环的木塑复合材料。在动态界面流变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复合、协同增效策略,不同组元优势互补,突破了传统木塑易蠕变脆断等技术瓶颈,创建了轻质高强、多功能、节能高效的木塑制造新技术,实现了农林生物质小材大用、劣材优用、循环利用。

------------------------------------------------------

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罗建方(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捷(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范瑞新(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志飞(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李光(广东省人民医院)、董豪坚(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淞元(广东省人民医院)、刘先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孙英皓(广东省人民医院)、郑胜能(广东省人民医院)、付明(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欣(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杨珏(广东省人民医院)、莫与京(广东省人民医院)

项目介绍

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常见的瓣膜性疾病,我国约有150万重度AS患者,如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救治,2年生存率不到50%。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常用治疗手段,但原有器械存在较高阻挡冠脉开口等弊端。罗建方主任团队通过医工联合研发,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打造了国产全新一代“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性:1、实现 TAVR 瓣膜窦对齐技术,保留了未来冠脉通路的“生命线;2、优越通过性的可回收释放系统,实现“快、稳、准”的瓣膜释放;3、极限回收点显影和一键锁定设计,为手术安全“上锁”。该技术至今已在国内超过50 家主要心血管中心使用并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 20多家医院应用,造福国内外患者。

------------------------------------------------------

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所获奖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陈新(广东工业大学)、陈云(广东工业大学)、杨志军(广东工业大学)、高云峰(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斌(广东佛智芯微电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巫礼杰(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言益军(广东阿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陈桪(广东工业大学)、侯茂祥(广东工业大学)、丁兵(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莉(广东工业大学),白有盾(广东工业大学)、张揽宇(广东工业大学)、黄观新(广东工业大学)、刘辉龙(广东工业大学)

项目介绍

后摩尔时代芯片自身密度趋缓,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成为行业发展新赛道,微细阵列制造是其技术竞争的核心,项目在该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技术突破,实现了晶圆窄间距划切、玻璃基板海量电路制造、芯片密集引线键合等微细阵列的高质高效制造,构建了国际专利池。研制的晶圆激光划切机、玻璃切割机、激光诱导刻蚀系统、IC引线键合机等高端装备实现国产替代,集成项目技术创建的芯片板级扇出封装线,突破美西封锁,为行业龙头完成多款多芯片高密度集成封装,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为我国电子制造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人-机-环三元协同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吴新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陈春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庞建新(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曹武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金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健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笃信(北京交通大学)、张庭(苏州大学)

项目介绍

该项目发明了计算资源受限下的人体运动意图与行为精准感知技术,实现人体运动意图长时连续在线精准感知。同时,还发明了人体肌骨作用机制仿生模拟的下肢刚-柔外骨骼设计方法,构建了学习率动态更新的迭代学习力位控制策略,实现了人-外骨骼系统的深度相容。另外,基于多模融合的环境实时感知与协同控制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混合地形下的环境感知、步态识别与“人-机-环”协同控制系统,实现了多种混合复杂地形的精准实时感知。

该项目在人体运动意图长时连续在线精准感知、人-外骨骼系统的深度相容、多种混合复杂地形的实时精准识别等方面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研发的7大类、16套外骨骼系列样机,已经取得了多项医疗注册证,应用在医院和康复机构、消防支队、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如今,辅助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已被我国列为重大科技攻关。研制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和全身外骨骼的人体行为增强型机器人是实现新一代机器人研究的重点任务。

动图封面
▲自平衡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

科技进步奖

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鹏城实验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光谷爱计算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为解决AI芯片的“卡脖子”问题并建设国产人工智能大科学装置,项目开展了基于国产NPU的E级智能计算架构与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了首个全国产E级智算平台——鹏城云脑Ⅱ,研发了全链条智算基础软件栈,解决了中端GPU生态的国产替代问题。

鹏城云脑Ⅱ主要是针对高性能芯片设计和研制的国产算力平台,旨在提升整机的处理能力以弥补单一芯片性能不足,降低系统功耗,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算力的需求。该项目突破国产智算平台千亿参数规模AI模型训练技术,构建了“云脑视网膜”云边端协同使能平台,实现行业模型智能化生产与跨平台部署,在智慧城市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智慧识别和防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华农大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该项目针对我国水稻田间管理环节存在的病虫草害识别不精准、智能防控装备缺乏等问题,以绿色、精准、高效为目标,从病虫草害信息感知、智能防控装备创制、农情和装备作业信息智慧管控等3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数据赋能+装备智能+管理智慧”的水稻病虫草害智慧综合防控体系,并在全国14个省(市)推广应用,实现了农药减施增效,促进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引领了我国水稻智慧防控技术的进步。

------------------------------------------------------

瘦肉型种猪基因组育种技术与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广东温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该项目针对我国瘦肉型猪的单头产肉量和养殖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等重大问题,聚焦种猪育种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建立瘦肉型种猪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基因芯片技术垄断,并大规模应用于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培育出五元杂交的高产肉量瘦肉型猪新配套系,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3个省份推广应用,支撑温氏集团成长为国家生猪种业塔尖企业,并牵头建设我国首个国家畜禽种业产业园。

------------------------------------------------------

高性能大容量固态存储控制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市硅格半导体有限公司、深圳市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飞诺门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存储器和存储设备是数据存放的载体,关乎数字经济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固态硬盘是主要存储设备之一,其存储主控芯片和关键固件长期依赖国外。如何实现固态存储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限制,是长期制约我国存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项目在高密度3DNAND存储器件特性测试分析、信道建模与检测、高效差错控制编译技术、固件算法和主控芯片硬件架构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超大存储容量下数据高可靠存储、低时延响应、高并发访问等技术难题。项目产业化成果应用于得一微电子、江波龙、朗科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存储产业链上、中、下游400余家公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

复杂环境下高性能螺杆制冷压缩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螺杆制冷压缩机作为公共建筑、轨道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空调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经历了定频机械容量调节到变频转速容量调节两代发展,效率提升进入瓶颈期,机组能效水平长期停留在6.3~6.5,难以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格力电器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历经四代技术创新,十年研发破局,在压缩机理、转子型线、流动布局及压比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复杂气候环境下压缩机额定效率与变工况效率无法全面提升的瓶颈,突破了极端环境下压缩机抗冲击、长寿命、低振动等可靠性保障技术。首创小压比双级永磁变频自适应变压比螺杆压缩机,研发LHVE-7系列螺杆式冷水机组,全系国标工况COP突破7.0,最高可达7.53,较一级能效标准值提升20%,重塑冷水机组的能效标杆。

------------------------------------------------------

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与飞行实验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项目介绍

引力波探测打开了宇宙观测新窗口,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重大,是科学研究“无人区”和空天科技“制高点”,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是其基础和核心。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航天局、广东省等部门持续支持下,项目组深入研究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关键技术并完成飞行验证。提出基于惯性传感器、微推进器与无拖曳控制等一体化的概念设计与理论模型,成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惯性传感器;攻克光学玻璃高性能粘结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一体化星载激光干涉仪;攻克超低扰动姿态控制、高精度温度控制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在轨闭环高精度航天器无拖曳控制。

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试验卫星(“天琴一号”)由国家航天局立项,经过一年多在轨测试,六项关键技术取得全面成功,利用在轨高性能惯性基准测量数据建立15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支撑中国空间站、卫星重力测量、空间引力波探测等工程任务实施。项目通过国家航天局验收,评定为“优秀”。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精度惯性测量、高精度位移测量、无拖曳控制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33篇。技术成果推动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进一步实施,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

食品真实性鉴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所获奖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宜品乳业(青岛)集团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万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食品欺诈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新问题。该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重点针对肉、乳、酒、油、功能食品等高值及大宗食品的真实性鉴别检测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了近缘物种高特异鉴别、产地多维精准溯源、非食用物质广筛快检、食品掺假数据库构建等多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标准、专利、技术、方法等系列成果,在海关、市场监管部门、企业等推广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

文章来源:整理自各获奖单位官方宣传平台

返回
列表
上一条

12月5-6日举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决赛通知发布

下一条

注意!参加2025年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需要准备这些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