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融资贵,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如何对症下药,有效提振中小企业的信心?记者注意到,8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作出了明确部署。
此次会议强调,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好满足融资需求。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表示,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条件,促进创新资源良性循环,有助于建立基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多元资本投入机制,通过增值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一份对近千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49.5%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企业科技经费中81.9%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等内源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2%。
轻资产、高成长、重视知识产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性,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也成为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大多不愿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知识产权评估难、处置难、变现难长期存在,而金融机构又普遍缺乏知识产权风险识别和处置的专业能力。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引导各地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经费投入,通过贴息、购买中介服务、担保补贴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快速发展。
全国多个省份以试点示范为依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模式,统筹开展辖区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发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北京“智融宝”、江苏“苏科贷”、四川“天府知来贷”等质押融资产品纷纷涌现。
在各级试点示范工作的带动下,各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和受益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融资模式也不断创新,特别是引入保险“助融”机制的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的专利质押融资模式,被国务院明确为推广支持创新改革的举措之一。2017年全年,我国专利、商标、版权质押融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如何补齐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让中小企业活起来?此次会议提出,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成果。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有效保护机制,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从知识产权角度来讲,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因素,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侵权假冒现象比较严重,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这些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我国正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并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不断创新执法工作的机制和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简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建立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调解机制,加大维权援助力度。
有关专家建议,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周期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较多、涉案金额相对较低等特点,我国应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建设,通过在中小企业集聚区设立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等,帮助被侵权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的维权方案,降低维权成本,缩短维权周期,提高维权效果,扶持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