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不断释放出更加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号,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正在逐年变好。在密集采取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一揽子措施中,司法保护成为主导力量。
2017年11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首个针对知识产权审批领域改革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即《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以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为基础,以加强知识产权法院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为保障”。这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中国已设立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南京等16个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态度更加坚决。司法发挥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
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深刻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进入新时代,司法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开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导向,以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系为重点,以打造过硬知识产权审判队伍为保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是知识产权审判质效稳步提升。2013年至2017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各类案件813564件,审结781257件。2017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23万余件,审结22万余件,分别同比增长33.50%和31.43%,审结案件数和结案率大幅上升,再审率和改判发回重审率双双下降。
各级法院高度重视重大、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的审理工作,注重通过司法裁判明确法律标准和行为准则,彰显司法公信和权威。比如,依法审理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交互式电视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案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技术成果保护;对“老干妈”“LV”等中外商标给予驰名商标保护,制裁恶意抢注、搭车模仿等商标侵权行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在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诉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案件中加强著作权保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对文化建设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是知识产权审判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14年底设立以来,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道路,赢得群众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南京等16个中级法院内设专门审判机构,跨区域管辖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进一步推动审判机构专门化、审判人员专职化和审判工作专业化。
201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知识产权法院工作情况的报告,充分肯定知识产权法院在提升审判质效、统一裁判尺度、推动司法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全面铺开。在全国6个高级法院、95个中级法院和104个基层法院试点推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全国法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工作的意见》,构建“三级联动、三审合一、三位一体”的集中型立体审判模式。
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选任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关于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正式出台,初步形成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人相互协调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技术事实认定的中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得以不断增强。
三是知识产权裁判尺度日益统一。
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2016-2020)》,总结过去30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成功经验,系统地、创新性地提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为知识产权审判事业发展夯实了制度、组织、经验和理论基础。
此外,及时发布《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关于商标法修改决定施行后商标案件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5件重要司法解释,细化裁判标准,统一司法理念、尺度和规则。
四是知识产权司法越来越公开透明。
大力推进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和庭审网络直播。“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系列案、王老吉与加多宝不正当竞争案、迪奥公司香水瓶立体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全程庭审直播,30多家境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
扩大裁判文书公布范围,及时发布全部可以公开的裁判文书,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依法上网率100%。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年鉴》,权威展现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成果、新经验。举办“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就展”,集中展示30年来知识产权审判成果,提升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环境和氛围。
五是知识产权审判能力继续增强。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引导知识产权法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培训和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着力提高法官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能力。按照知识产权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要求,打造一支政治坚定、顾全大局、精通法律、熟悉技术,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
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内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实施,人民群众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愈发旺盛;外有知识产权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知识产权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愈发激烈。
党的十九大要求“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必须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胆识和担当,从真正破解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实现新的更大飞跃。
一是破解阻碍知识产权审判质效提升的体制机制难题,刻不容缓。
比如,知识产权案件二审法院分散,影响裁判标准统一。专利、垄断等案件具有特殊的专业性、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的政策性,新型疑难复杂案件众多。现行审理体制下,该类案件的二审分由各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裁判结果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民事侵权程序与行政无效程序“二元制”,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由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而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由行政无效程序解决,这影响了诉讼效率,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司法体制性难题。
二是破解阻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增强的体制机制难题,刻不容缓。
比如,“举证难、赔偿低”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保护作用的发挥。知识产权侵权损害具有无形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复杂性的特点,加之侵权行为隐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制度的规定也尚不完善,知识产权权利人证明他人侵权及因侵权受到损失的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高的证明成本和维权代价。司法实践中,赔偿数额的确定也常因缺乏可靠证据而较为困难和复杂。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
2017年11月审议通过的《意见》,是党中央对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而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照亮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征程,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和知识产权司法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紧紧围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这“一条主线”,立足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两个维度”,聚焦审判机构、诉讼制度、审判队伍“三个要素”,提出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和保障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的指导思想,知识产权审判体系现代化和知识产权审判能力现代化的“两个现代化”改革目标,以及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法院体系建设和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三管齐下”的改革方略。
《意见》还要求,协同推进审判体系现代化与审判能力现代化。改革过程中,既要聚焦外部构架的完善,也须关注内生动力的激发,不能顾此失彼。要注意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法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高水平的审判能力对知识产权法院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确保体系运转顺畅,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狠抓落实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聚焦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差距不足和体制机制短板,聚焦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以“钉钉子”精神把知识产权审判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切实把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办案质效上,体现在司法公信力提高上,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强大助力。